《诗》云:以下四句出自《诗经·大雅·文王有声》。
曾子说:“孝有三等:大孝是使父母受到他人的敬重,其次是不令父母蒙羞,最下等是只能养活父母。”公明仪问曾子说:“老师您可以称得上孝吧?”曾子说:“这是什么话呀!这是什么话呀!君子所说的孝,是在父母未张嘴说话之前就预先体察他们的心意,就按照他们的意志去做;并让父母知晓事物的道理。曾参我只不过是能养活父母而已!怎么能称得上孝呢?”曾子说:“身体,是父母留给我们的。用父母给予的身体去行事,怎敢不敬慎呢?日常生活举止不庄重,是不孝;事奉君主不忠心,是不孝;身居官位不恭谨,是不孝;与朋友交往不讲信用,是不孝;临阵作战没有勇气,是不孝。这五件事做不到的话,灾祸就会延及父母,怎敢不敬慎呢?烹熟食物,馨香芬芳,自己试尝过,然后才进献给父母享用,这不是孝,只是奉养而已。君子所谓的孝,是做到让全国人都羡慕地称赞说:‘真幸运呀,有这样的儿子!’这才是孝呀!教化众人的根本是孝,孝行就是奉养父母。平常的奉养还是可能做到的,一直保持敬慎之心去奉养就难了;以敬慎之心去奉养父母还是可能做到的,要让父母感到安适而快乐就难了;让父母感到安适而快乐还是可能做到的,要一直做到父母去世就难了。父母去世后,能谨慎行事,不让坏名声玷污了父母,这就称得上是终生行孝了。所谓仁,就是以孝行仁;所谓礼,就是以孝践履礼;所谓义,就是以孝做合宜的行为;所谓信,就是以孝为诚信;所谓强,就是以孝为强盛。喜乐由于顺应孝道而生,刑罚由于违反孝道而成。”曾子说:“孝,树立它而充塞于天地之间,传播它而横溢四海之内,施行于后世而没有一朝一夕片刻的停止,推行至东海而成为准则,推行到西海而成为准则,推行至南海而成为准则,推行至北海而成为准则。《诗经·大雅·文王有声》说:‘从西从东,从南从北,没有不服从的。’说的就是这个意思。”曾子说:“树木要在适当的时节砍伐,禽兽要在适当的时节猎杀。孔子说:‘砍断一株树,猎杀一头兽,若不在适当的时节,就是不孝。’孝有三等:小孝用体力,中孝用功劳,大孝不匮乏。想着父母的慈爱,努力耕作而忘记了劳累,可称为用体力的孝。能尊重仁德、安行道义,可称为用功劳的孝。在天下广施德教,国家繁荣而物品齐备,父母去世后天下都来助祭,可称为不匮乏之孝。父母疼爱自己,就喜乐而不敢忘怀;父母厌恶自己,就戒惧而没有怨恨。父母有过错,委婉劝谏而不违逆;父母去世后,再贫困也不能用不义之财侍奉亡亲,一定要用从仁者那里获得的粟米来祭祀父母。这就是所谓依礼行孝,善始善终。”
. 乐正子春下堂而伤其足,数月不出,犹有忧色。门弟子曰:“夫子之足瘳矣,数月不出,犹有忧色,何也?”乐正子春曰:“善如尔之问也!善如尔之问也!吾闻诸曾子,曾子闻诸夫子曰:‘天之所生,地之所养,无人为大。父母全而生之,子全而归之,可谓孝矣。不亏其体,不辱其身,可谓全矣。故君子顷步而弗敢忘孝也。’今予忘孝之道,予是以有忧色也。一举足而不敢忘父母,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。一举足而不敢忘父母,是故道而不径,舟而不游,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殆。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,是故恶言不出于口,忿言不反于身,不辱其身,不羞其亲,可谓孝矣。”
乐正子春:曾子弟子,春秋鲁国人。
瘳(chōu):痊愈。
顷(kuǐ)步:半步。顷,通“跬”,古人迈步行走,迈出一脚为跬,再交替迈出一脚为一步,所以跬为半步。
乐正子春下堂时伤了脚,几个月不出门,脸上还有忧虑的神色。他的学生说:“老师您的脚伤已经痊愈了,几个月养伤不出门,脸上却还有忧虑的神色,这是为什么?”乐正子春说:“你问得真好呀!你问得真好呀!我听我的老师曾子说,我的老师曾子听孔子说:‘上天所生的,大地所养的,没有比人还大的了。父母完完整整地生下儿子的身体,儿子死后也要完完整整地归还父母,这就可以称得上孝了。不亏损自己的身体,不使自己蒙受恶名,这就可以称为完完整整归还父母了。所以君子半步也不敢忘记孝道。’现在我忘记了孝的道理,我因此有忧虑的神色。每迈出一步都不敢忘记父母,每说一句话都不敢忘记父母。由于每迈出一步都不敢忘记父母,所以走路时要走大道而不抄小路,过河时要乘坐舟船而不敢游水,这都是因为不敢用父母留给我们的身体去冒险。由于每说一句话都不敢忘记父母,所以坏话不出于自己的口中,怨恨的话也就不会反过来报复自己,不使自身受辱,不使父母蒙羞,就可以称得上孝了。”
经解
郑玄《礼记目录》云:“名曰‘经解’者,以其记六艺政教之得失也。”